宝妈不可错过辅食干货,听听专家怎么说!

8.4万
严审团队  本文由小豆苗严审专家团审核 审核专家  符娜 |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治医师,近15年临床经验,擅长儿科常见病、神经内科等

很多妈妈都知道,六个月的宝宝应该添加辅食了,但是,应该怎么加?怎么让孩子持续健康地发育?宝宝不愿意吃辅食,总是要追喂,这样好吗?


有老一辈的人说:添加辅食很简单,喂点米汤米糊就好了,其实根据很多信息和资料来看,科学喂养并不简单。

 

首先,包括辅食和奶粉、母乳在内,孩子在进入六个月后要达到2个目标:能量摄入和能量需求的平衡、养成适当的进餐习惯。



能量摄入和能量需求的平衡


婴儿期、儿童期的能量需求必须兼顾孩子的发育和营养

,这点跟成人的能量需求是不同的。成人已经停止发育,平时摄入的能量只用维持营养状态足以,但是宝宝摄入的能量很大部分是用于发育,成人食物选择碳水化合物足以维持营养,而孩子需要蛋白质和脂肪(用于生成骨骼和肌肉)。

 

孩子需要的食物配比中有大量动物源性的食物(主要是奶和蛋白质),米糊无法满足婴儿发育,可能刚刚能维持营养。所以我们要了解能量摄入和需求的平衡,就要知道宝宝个体发育的阶段,尤其在人两个最快最重要的生长发育的年龄(2岁前和青春发育之前)不能错过。

 


养成适当的进餐习惯


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辅食添加开始。如果宝宝已经1岁了,吃奶的时间还不规律(7点、8点、9点随意喂),容易导致食欲不佳,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说天天要追着宝宝喂食吃饭,其实是家长误导了孩子,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规律。

 

这个阶段除了要规律饮食,宝宝还要获得口肌技能,即咀嚼和吞咽(注意:此技能获取与孩子是否出牙无关)获得这个技能,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进食,而且对孩子未来的语言发育也有益处。如果2岁的孩子还一直流口水,就是他早期的口肌技能没有很好的建立。

 

随着孩子的年龄发育,要适当引入颗粒状食物(从糊状渐入颗粒状),这是辅食添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

在孩子6个月前,母乳是足够满足孩子的能量需求的,母乳喂养的妈妈们一定要有信心,当然,具体个例特殊情况要和医生咨询;如果母乳不够,可以使用配方奶作为补充,全配方奶喂养也可以满足6个月的能量需求(不需要添加米汤菜汤果汁之类的东西,营养成分有限)。

 

婴儿辅食在各个国家的解释不同,国内称固体半固体食物,有些国家说断奶期食物,辅食就是帮助婴儿从流质、半流质食物到成人食品过渡的,到了宝宝1岁的时候,辅食才能提供50%的能量,另一半靠母乳提供,所以6-12个月的孩子主要食品是配方奶和母乳,辅食的逐渐添加要一直到1岁才能占一半(即辅食和母乳各占一半)。

 

下图是婴儿期的能量需求,从年龄的横断面来看,孩子在某个年龄的能量需求是与体重呈正相关的。

关于能量摄入,我们想给宝宝更多的能量,首先要增加食物的量这一观点是对的,但是宝宝的胃就这么小,如何让宝宝有效利用这些能量呢?

第一,能量摄入和食物摄入时机是相关的,宝宝对正餐摄入的食物利用率最高。即使你一天不停地在喂孩子,每隔一小时给孩子吃水果饼干小零食,但这些对宝宝来说并不能利用,还会影响他的正餐食欲,反而适得其反。


第二,能量密度,软饭、米糊和粥,软饭的能量密度最好,其次是粥,最后是米糊。一岁多的孩子本来应该吃饭吃面条,但是家长还让他吃粥,这就是能量密度方面没有做好。

 

第三,各种食物搭配要密切相关,既要维持营养也要维持发育,三大营养物质(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)互成比例,不能有偏废。宝宝到了该为辅食的月龄,因为营养需求来源主要是靠喝奶,所以蛋白质和脂肪比例摄入偏高,如果这个时候还刻意去全部喂奶,那就是不对的,容易造成营养失衡;或者全部喂白粥骨头汤也是不对的(骨头汤能量密度最低,没有钙)。摄入时机、摄入量、能量密度和食物搭配,不仅仅是辅食阶段需要掌握,甚至1-12岁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参照去指导喂养。

 

一定要遵循孩子饥饿感引导的进食行为,不是父母觉得孩子饿了该吃,是要让孩子自己觉得要吃。中国家庭的喂养(特别是有爷爷奶奶),孩子都是皇帝级别,恨不得跪下喂他,有些时候孩子不吃饭爸妈就在旁边跳舞引诱他吃饭,这个表面上只是进食的问题,实际上是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心里发育。今天他觉得吃饭是家长的事情,明天就会觉得学习也是家长的。喂个辅食没有必要将它夸大化,没必要把孩子养成皇帝,要让孩子学会吞咽辅食,知道自己的饥饿感,自己想去吃饭,家长需要回归到原始——饥饿感引导进食行为,建立合理的饮食节奏。

进食误区


1、强迫进食,孩子不吃就逼他吃;

2、在宝宝生病的时候,非常不恰当地限制孩子的摄入。比如腹泻的时候,家长只让孩子喝白粥,孩子就没能量去恢复体力,战胜疾病;咳嗽的时候不让宝宝吃糖,说吃糖惹痰的,其实没有理论依据。不恰当的限制摄入和忌口,会让孩子食欲不佳,家长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破坏孩子食欲的幕后黑手。

3、不良的环境暗示,你不吃饭就不是好孩子,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很大。


添加辅食的时机争论很大,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添加?五年前很多医生主张4个月添加,后来发现4个月就添加辅食弊端很多,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6个月添加,有些医生说孩子对食物有兴趣你就可以添加了,其实不尽然。添加辅食起码要达到以下4个条件:

①在支撑下能坐了;

②能很好控制头部(避免喂食的时候呛到);

③把自己的手或者玩具放在嘴里(具备接受食物、可以吞咽的功能);

④孩子身体向前倾对食物表示兴趣。

一般6个月的孩子就会具备这些条件,正好适合添加辅食。

 

有些孩子发育超前,对食物感兴趣,但是其他功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,不适合喂辅食。所以就从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,早产儿从纠正胎龄来算。

以上是美国儿科协会和WHO推荐的正常足月儿添加辅食的时机。为什么理想添加时间是6个月呢?这是因为,添加辅食过早会容易出现误吸入肺的情况,另外,4-6个月孩子会出现挺舌反射,即喂食的时候他会顶出来,这是人类保护自己的自然神经反射,6个月以后会自然消失,因此,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,6个月以后再进行辅食添加。有些地区认为睡前添加米糊可以帮助睡眠,实际上没用,而且4-6个月睡眠不佳的孩子一般是胃食管反流和肠痉挛的原因,睡前添加米糊是不能保证睡眠的。

 

过晚添加辅食会出现什么情况?孩子全靠奶是不能满足发育需求的,加得太晚可能会有患上缺铁性贫血,甚至糖尿病的风险



添加辅食的原则是,由稀到稠,由细到粗,由少到多,由流质半流质到固体。如果做肉泥,就应该是稀肉泥——肉泥肉沫(粗肉泥)——小颗粒肉沫,这个过程在一岁前就完成了。我们要建立孩子饥饿感引导的饮食节奏,合理的喂养的节奏是每天6餐,包括奶和辅食。一开始添加辅食不要纠结于给孩子吃啥,而是要建立节奏,定点添加食物会比较得心应手。添加辅食的早期要注重节奏建立,让孩子养成白天饿白天吃的习惯,要有措施改善夜奶。




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


考虑到过敏的原因,每3-5天只添加一种新的东西,要耐心等待宝宝接受新的食物,吃一次就接受要感谢宝宝,吃8-10次才接受是正常范围,要耐心,毕竟孩子在1岁前的食物选择非常少。


一段时间过去,引入的新食物慢慢多了,就要做到合理搭配,避免挑食。没有哪一种食物能提供给孩子完备的营养元素,要靠搭配来达到最佳的效果,就像胡萝卜再好天天吃也没有用,不能满足所有营养需求,所以要合理搭配。例如苹果牛肉米糊,胡萝卜鱼肉土豆泥,都是非常好的搭配。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觉得不好吃而去放盐,这种是错误的思想,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和饮食习惯来主导宝宝。大原则是混合喂养,孩子在味觉发育的过程中,要让他慢慢体会食物的自然味道,而不要过多地进行人为添加。




请在小豆苗APP内打开